查看原文
其他

一篇小说就能在北京买套房,王小波才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穷呢 | 房伟

房伟 骚客文艺 2018-12-22


本       文       约       4500       字


阅       读       需       要


9 min


王小波一直以“一生在抑郁中度过”落魄文人形象示人,如“狂草一样的头发,身上的夹克衫和牛仔裤的皱折纵横交错,夹带着一路轻尘,仿佛是从附近某个工地走出来的”

王小波英年早逝,与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关系,与其边缘化的文坛地位有关,也与其大量的媒体约稿造成身体透支有关。“王小波之死”有效地激活了90年代文化空间,对于市场经济背景下“自由主义”的再想象,并成为90年代重要的文化事件。但时至今日,我们对王小波的研究,如果还停留在“王小波对抗主流文坛”的形象建构上,则未免过于简单和意气用事。以下,笔者从奖金、稿费收入和版税三方面,大体对王小波1990—1997年去世前经济状况做粗略计算。

一是获奖所得。1990年和1994年,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和《未来世界》分获台湾《联合报》中篇小说大奖,奖金共35万新台币,按当时换算汇率约等于10万人民币。即使王小波的小说发表和出版四处碰壁,1992年又辞去人大讲师职务,他的收入不稳定且精神苦闷,但绝不至食不果腹。

当时大学教师普遍待遇低,甚至有“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”的说法。资料显示,1992年,大学教师年平均工资仅3054元,低于社会平均工资,15个行业中排名第12位。关于王小波获奖的奖金问题,国内曾有争议,经过考证,两获《联合报》大奖,为王小波带来35万新台币奖金。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收入,也是促使王小波辞去人民大学公职的重要经济保障因素。

王小波是唯一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大陆作家。1991年《黄金时代》获第13届《联合报》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。仅仅四年后,王小波凭借《未来世界》,再次得到《联合报》文学奖的青睐。与第二次获奖的水到渠成不同,《黄金时代》的获奖颇历经了一番波折,大陆文化界对《黄金时代》获奖也存在着诸多争议,如当时的奖金问题。
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发表的文章《王小波的艰辛的成名》认为:“按照《联合报》副刊主编陈晓林的说法,当时文学奖的奖金仅10万新台币……而且台湾联经出版社为获奖者出书,也只是附加的奖励条件,并非看重其市场价值”。而邢小群在上刊发的《<黄金时代>和王小波的生前身后》一文指出,“二十五万元是王小波两次获《联合报》奖的奖金总额”。这两种说法,均与王小波本人的说法有所出入。

为弄清这个史料谜团,笔者于2013年10月初,专门采访台湾《联合报》现任副刊主编宇文正女士。采访的结果表明,两文都有误记之处,《黄金时代》获《联合报》奖的奖金数额为:二十五万新台币,《未来世界》获奖时,奖金有所下降,为10万新台币,两次获奖的奖金总额是35万新台币。远高于他数年工资,相当于当时普通大学教师工作8-10年工资所得,即使考虑到90年代从1990年代到1997年的物价上涨、及工资水平上涨的因素,也依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。1992年初次获奖后,王小波用奖金在顺义买了一套房子。

二是发表文学作品及其杂文的稿费。1981王小波署名“晓波”,在《读书》发表书评《海明威的<老人与海>》,之后近十年,除1982年在《丑小鸭》发表《地久天长》,王小波未在期刊发表过文字。1989年的《唐人秘传故事》是王小波的第一本小说集,错别字连篇,定价2元,印数4000册(实际没有这么多,据王小波回忆,大约印了1000册),无稿费,属自费出版物。王小波相关回忆文章显示,该书于留美期间完成,寄回国后,一直找不到出版社,最后由在烟台做生意的二姐夫衣秀东帮忙联系,才有书商接受,前后大概花了几千元。

王小波第一本小说集《唐人秘传故事》

1992年《黄金时代》“墙外开花墙内香”,王小波打开了发表之路,由于其杂文犀利直白,当时多家知名报刊向他主动约稿,且稿费不低。笔者通过多方采访,大致了解几家刊发过王小波小说与杂文的几家媒体的稿费标准:

1.《花城》每千字40-50元

《花城》作为九十年代南方重要文学性期刊,以平均一年一篇的频率,发表过多篇王小波的中篇小说。分别为1994年第3期《革命时期的爱情》、1995年第3期《未来世界》、1996年第1期《2015》、1997年第2期《白银时代》。原《花城》编辑文能表示,当时《花城》为王小波开出千字40-50元稿费。这已是九十年代《花城》作为地方性期刊,能给出的最高开价,也是责编文能为辞职在家的小波特意争取的待遇

2.《北京文学》每千字50元

原《北京文学》编辑李静女士回忆,《北京文学》九十年代的稿费为40-80元不等,按作者知名与否开出不同稿费。王小波的稿费是每千字50元。(梁晓声在《中国当代作家的经济问题》中提及:“长篇《浮城》,九二年花城出版社出版,38万字,稿费标准千字40,心满意足矣。”)虽然这在九十年代已不低,但李静仍为小波不平,努力为他争取更高稿费。王小波的小说《夜里两点钟》在1997年第1期《北京文学》发表后,李静替小波到财务处领稿费,发现其他作家稿费都是600元,只有王小波是300元,原因是“王小波不是名家”。为此,李静与财务发生争执,后只能作罢

3.《辽宁青年》每千字100元

《辽宁青年》曾是九十年代期刊领头羊。1996年《辽宁青年》集中刊登王小波的杂文,开辟“体面与尊严”专栏,包括《居住环境与尊严》、《对待知识的态度》、《打工经历》、《像君子一样行事》等8篇。编辑佟可竟回忆,《辽宁青年》欣赏王小波的文字,由《中华读书报》编辑祝晓枫引荐,特意来京,向小波约稿:“王小波说,现成的稿子手头没有。后来他聊到,中国人的家里别看特干净,但一出门儿,到了公共空间,楼道里就脏得不行,可谁也不管。就这个话题写个东西,行吗?佟老师说当然可以。——说句不过分的话,那几年,王小波随便写什么,都有报刊抢着发表。”《辽宁青年》给出千字100元的稿费,这在当时是作家能拿到的“高薪”。佟可竟女士回忆,当时王小波交来的均为手写稿,字迹工整,可惜现已无存稿,是研究王小波史料的损失

由此可以管窥王小波九十年代报刊杂志的影响力,虽然一些稿件刊发受阻,但王小波是颇为高产的杂文快手,在《四川文学》开辟专栏“域外杂谈”;受《东方》之邀,开社会伦理漫谈栏目;在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写“晚生杂谈”系列。不论是受众广泛的主流刊物,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、《南方周末》、《中华读书报》等,还是小众报刊,如《健康世界》、《演艺圈》、《博览群书》等,基本以每年20余篇的速度发表。

王小波生前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均稿费约为50元。以此标准,单列详细年度计算:

1993年,《域外杂谈》系列共七篇,总计17.7千字均发于《四川文学》,《摆脱童稚状态》发表于《读书》第1期,共3.9千字,约1100元;

1994年,《东方》开辟“社会伦理漫谈”栏目,4篇总计14.3千字;其余4篇15千字,杂文约1500元;

1995年,共发表14篇杂文45.4千字,稿费约2300元;

1996年,杂文鼎盛期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开辟“晚生杂谈”系列,共20篇总计37.4千字;其余24篇共63千字,稿费约5100元;

1997年,王小波创作勤勉,发表杂文16篇共23.5千字,稿费1200元左右。

以上约计1万1千元左右。

三是版税所得。除杂文外,王小波的小说生产也未曾停歇。

1.华夏出版社《黄金时代》,稿费9000元,1万册3%版税;2万册4%;3万册5%。

1994年7月,王小波小说集《黄金时代》在华夏出版社出版,收入5篇小说:《黄金时代》、《三十而立》、《似水流年》、《革命时期的爱情》、《我的阴阳两界》。这本书标志王小波第一次在大陆文坛公开亮相。据华夏出版社编辑赵洁平回忆,“我和王小波签了一个破例的合约,前6000本一次买下,稿费按照千字30块钱,卖1万册他分3%版税,2万册4%,3万册5%,当时算出版界最优惠的条件了,虽然稿费只有9000多块。”

2.花城出版社“时代三部曲”,稿费43300元。1996年秋,花城出版社与王小波签约出版“时代三部曲”,稿费为千字50元不等。“三部曲”中《黄金时代》31万字,按千字30计算,稿费约9300元;《白银时代》17万字,千字50,稿费约8500元;《青铜时代》51万字,千字50,稿费25500元左右。花城版“时代三部曲”当时所得约43300元。

花城出版社“时代三部曲”

3、其他。1992年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《王二风流史》;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《黄金年代》;与李银河合著的《他们的世界: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》,分别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;1995年,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又出版《未来世界》;199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杂文集《思维的乐趣》;1997年,《我的精神家园:王小波杂文自选集》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,《沉默的大多数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。王小波生前出版了不少小说、杂文集,版税也颇为可观。除了出版外,王小波还在张元导演的电影《东宫西宫》担任编剧,也获得了一笔编剧费。

如此算来,王小波与大众读者见面不到十年间,其经济状况尚可,仅杂文稿费已达1万1千元上下,加之港台、大陆出版的小说、杂文集和《联合报》奖金,王小波1990—1997年文学方面的收入在18—19万左右。虽然大学教师平均年工资从1991年2479元,增至1997年8739元,就业人员和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从1991年2340元,增至1997年6444元。仅凭工资,一个大学教师需工作40年才能获得与王小波相当的财产,更遑论普通工人。

作家“私生活”的经典化,是作家经典化必由之路。王小波身后纷乱的言说中,附加繁复的“象征符号”,是对“文化资本”的求索、信仰和争夺、利用。它们复杂地交织,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场域对“知识精英”全新“想象图景”。

首先,通过对王小波“落魄失意”形象的塑造,媒体希望铸就与主流文坛抗衡的“野地英雄”,以此夺过由主流话语掌握已久的话语中心;

其次,一些王小波生前好友和受其文字影响的读者,由于各自不同情感因素,愿意将王小波理解为郁郁不得志的“曹雪芹”形象,这实际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不得志文人“想象”的沿袭;

再次,面对王小波,思想界的自由精英、媒体、门下走狗进行了“合谋”。王小波成了“自由知识分子”最佳典范。为使王小波成为“自由主义”代言人,不惜遮蔽其他特质,单独将“自由主义思想者”无限放大。

王小波

其实,王小波本人并不讳言挣钱,甚至有时相当主动。王小波在给友人的信中兴奋地说:“我对微机已无兴趣,因为发现写小说也能挣到钱。”在给友人陈少平的信中,他也自嘲地说:“人已过三望四,去日无多,马上着手做事已来不及,岂敢继续袖手高歌。名利亦吾所望者,愿以大脑另一半考虑之。”

-  推荐阅读  -

王小波情史——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 | 房伟

王小波之死 | 房伟


值班主编 | 董啸   值班编辑 | 小窗

这是第 507 篇文章

- END -

 © Copyright 

作家原创作品 |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欢迎分享朋友圈

#与有趣的灵魂相遇#《soul客文艺:易见》为“骚客文艺”MOOK系列的第二辑,由华文天下图书出版上市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,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。世界并非冷若冰霜,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。如同断了电的夜晚,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,微光摇曳下,莽莽余生里,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。点击阅读原文,跳转当当链接。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